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(《疾王听之不晓也》- 论屈平的安可之音)

jk 512次浏览

最佳答案《疾王听之不晓也》- 论屈平的安可之音 屈原的悲厄 屈平,字平,楚国江陵人,屈原之弟子。屈原一生坎坷,多次受到举荐之贵族的排斥,甚至被赶出都城,流落至溱洧之间。虽然落寞流离,但屈...

《疾王听之不晓也》- 论屈平的安可之音

屈原的悲厄

屈平,字平,楚国江陵人,屈原之弟子。屈原一生坎坷,多次受到举荐之贵族的排斥,甚至被赶出都城,流落至溱洧之间。虽然落寞流离,但屈原却以高超的文学才华创作出了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等不朽之作。

与师兄屈原不同的是,屈平并没有见到那所谓一鸣惊人的机会,或许正是他的平凡,让他的文字更加真实。古人誉之为“章墨铅粉各事其事,屈平斯文加动律。”

疯王的狂语

屈平的自然挺拔的性格令他与疾王并不合拍,他忍受不了疾王的狂奔和荒诞。疾王听起来毫无逻辑,却独具一种道理,他看问题的方式与凡人截然不同,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另类。偏偏这种另类的思维对于普通人来讲不可接受,屈平就是其中之一,他并不接受疾王的观点。

疾王经常感叹他的愚昧,怀疑自己的生活是否可以更加有意义。但他毫不知情的是,正是疾王和他的言谈,令屈平无处安放的心绪也获得了打破。

屈平最后的安可

身陷狱华的屈平,为了让他可以脱身而改变观念,疾王策勋为厉,却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,因此用了极端的手段。他将自己牺牲,将自己的颅骨献给疾王,以期得到重视。但疾王仍无法释放屈平,屈平最后以自杀来换取平安。

屈平虽然身陷囚笼,但他的思维从未停歇,他思考的问题是从不涉及个人的安危,而是个人所处的社会和世界的大局,他的思考永远站在更高的高度上,比如:“解人之咎在于解其心之悲,鸣鼓之声、哀痛之歌。”这句话虽然没有任何政治色彩,但却能够触及人道的本质。

在《离骚》中,屈原曾经谈及“道阻且长,复至轻车。肩膊之上,充车一匹。美女馨香,为燕来集。”这或许是屈平一生的心声,而他的心声此刻唯有在述悼的篇幅中得以表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