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佳答案虚与委蛇:赵普《不敢便衣冠》全文翻译及注释 篇一:不敢便衣冠 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乐,取乎身,观乎俗,游于礼。” 一日,吾见仲尼,问曰:“夫子何以三乐?” 仲尼曰:“吾乐取一,乐不得已而止也...
虚与委蛇:赵普《不敢便衣冠》全文翻译及注释
篇一:不敢便衣冠
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乐,取乎身,观乎俗,游于礼。”
一日,吾见仲尼,问曰:“夫子何以三乐?”
仲尼曰:“吾乐取一,乐不得已而止也;吾乐观乎人,乐其有以也;吾乐游于礼,可乐也。”
吾问:“不得已而止,何谓也?”
仲尼曰:“夫子之志也。以天下之大,愚夫唯知隐忍。吾志于其不可得,苟得之,又安所用之?吾忧乐而时其外耳目为之削弱,是故不得已而止也。”
吾问:“予不才,乐观乎人,而人之名己曰德者谓我不我,名我曰不义者谓我不义,夫子何以教我?”
仲尼曰:“人行善,其名当闻于天;人行不善,其名当闻于地。故天数告人曰君子,地数告人曰小人,夫子信乎?”
吾问道人:“乐游于礼,可乐而为何?”
道人曰:“入冏方寸,犹如廓然无物之中;席不暇暖,但得志于其间,于吾言,此礼之所以人不得而违之者也。”
吾问:“奈不得志于其中而失之者如何?”
道人曰:“礼有五常,不可胜数。然,得少开之以为常,不忘之以恒其性者,未尝不可。”
篇二:解读
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孔子的三乐展开,其中对“乐游于礼”一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。
孔子倡导“君子三乐”,其中之一,便是“乐游于礼”。由此可见,孔子对礼的重视由来已久,这一点在论语中也得以印证。那么,何为礼?
这时候,我们需要引入一个人物:道人。他对“乐游于礼”作出了生动而形象的解释——“于吾言,此礼之所以人不得而违之者也。”可以看出,在此人看来,礼其实就是一种强制力量,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约束。其中包含了人伦关系、社交礼仪等多种内容。其目的便是使人们摒弃自我和私利,尊重规范和规则,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。
那么,如何做好“乐游于礼”这一乐呢?这需要我们遵循“礼有五常,不可胜数”的原则,抓住其中的要点,不忘初心,才能做到“开之以为常,不忘之以恒其性”。同时,这也是一种不断学习和努力的过程,毕竟礼的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。
篇三:注释
1. 仲尼:即孔子。
2. 乐取一:指乐于自己的所得。
3. 游于礼:指在礼乐之中穿梭游走。
4. 愚夫唯知隐忍:指一些愚昧的人只懂得忍耐。
5. 天数告人曰君子,地数告人曰小人:指君子名闻天下,而小人却名落地。
6.礼有五常:指五种基本的礼仪规范,具体为:⑴恭敬(孝);⑵和谐(和);⑶宽容(仁);⑷信义(义);⑸自律(礼)。
7.开之以为常,不忘之以恒其性:开拓自己的视野,形成自己的礼仪观念,并不断巩固和维系,使之成为自己处世的基础。